(相关资料图)
◎本报记者 唐 芳
2022年11月8日,晶莹的雪花还没来得及飘落,您就永远地离开了。
您是中国化学界的泰斗,两次在化学学科的转折关头力挽狂澜,亲历并推动了现代化学在中华大地的生根、萌芽、发展、峥嵘的历史进程。
您不断开拓化学前沿,是我国晶体和结构化学的奠基人、化学生物学的倡导者、分子工程学的开创者。
1951年9月,您从美国留学后回到祖国仅1个月,就在清华大学开设“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”课程,跨出晶体化学、结构化学在中国启蒙的第一步。您发表的首批晶体结构和结构化学论文,澄清了困扰化学界多年的共振论本质问题,为我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作出了奠基性贡献。
曾记否,1955年,您主导建成新中国首个X射线结构测定实验室,在我国测定了第一批晶体结构,为我国化学界和晶体学界培养造就了一批栋梁之材。
1965年9月,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胰岛素。您提议,下一步应进行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。最终,1971年,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全面完成,消息一出,震惊世界。
年逾古稀,您开拓了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学的疆土。30多年来,我国解析了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,所发展的功能蛋白质设计和药物设计方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。而分子工程学,正成为世界化学、生物、材料等学科共同的前沿和热点。
回顾1977年和1997年,“化学应该隶属于物理学”的观点风行,您两度挺身而出,秉笔直言,捍卫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独立地位。
您是化学世界的百年求索者,在波澜壮阔的一生中,您的目光总能穿越时空,着眼于中国科学更远的未来。是您,撑起中国化学一片天。